本教材根据专业特点和教育规律,本着简明、准确、实用的原则,结合多年的教学、临床体会和疾病谱的变化等﹐对体例和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增减﹐突出“三基"“五性”,将中医思维贯穿编写全过程,体现了教材服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力求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使学习者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中医药学其他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绪论
第一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恒之腑
第四节 形体官窍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情
第三节 气
第四节 血
第五节 津液
第六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七节 神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四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五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第四节 脏腑病机
第五节 经络病机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
第七节 疾病的转归
第六章 诊法
第一节 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第二节 望诊
第三节 闻诊
第三节 用珍第四节问诊
第五节 切诊
第七章 治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基本治则
第八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预防
第三节 治疗
参考文献